
近两年,短视频应用在国内持续火热,以秒拍、美拍、快手等等为代表的APP层出不穷,受到年轻用户的热追。
纵观全球,如果说移动短视频社交是风口的话,真正让这种模式火爆起来的,应该属短视频应用的鼻祖Vine了。Vine在国外的火爆程度,就如同这两年秒拍在国内一样。
一、美国的“秒拍”
然而,这款曾经在世界范围内红极一时的短视频社交应用,却已经在悄然中开始了向娱乐平台的转型历程。
那么,Vine为什么要转型?
先来听听Vine的CEO是怎么说的:
Vine的创始人Dom Hofmann接受采访时对转型给出的解释
然而,事实真的如这位负责人所说的么?在短视频社交应用如此火爆的形势下,以短视频起家、发展惊人的Vine为什么突然转型?这表面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要解答这些问题,首先要从Vine创立的历史及创始人谈起。
二、Vine的历史:创始人故事
Vine最初在2012年6月创立,创始人是三位:Dom Hofmann、Rus Yusupov和 Colin Kroll。
Vine的三位创始人
说到Vine,就不得不介绍一位重量级的创始人Dom Hofmann(霍夫曼,上图最左边的人物)。这位创始人是在软件发展的早期时代成长起来的,在年轻的时候,他主要做的事,就是把一些创意项目用各种工具整合起来,霍夫曼乐此不疲,并开始制作自己的软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联合另外两位创始人共同构造了Vine。
三、转折点:被Twitter收购
2012年10月,正当Vine准备上线时,Twitter这家巨头向Vine抛出了橄榄枝。当时Vine还在测试阶段,Twitter便下手收购了这款可以设置6秒半短片的应用,整个收购过程相当隐秘。
问题是,为什么Twitter如此急切的要收购Vine?
1、当时的情况
在Vine推出之前,市场中已经有大量短视频社交应用,例如Socialcam(2011年)、Viddy(2011年)、Instagram(2012年4月)等,短视频深受用户喜爱,无疑成为未来的又一个发展点,普遍受到各大巨头的关注。
再来看看2012年时的Twitter,此时可谓如日中天,已经几乎成为主流。然而,Twitter上的内容更多是图文形式,尚未建立自己的视频分享系统。如果开展短视频业务,就能够以此为切入点进军视频领域,对于拓展业务范围、巩固自身优势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反之,则很有可能丢失这块阵地。
2、确定采用收购的方式
因此, Twitter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短视频业务,一方面紧跟市场形势、抓住机遇,另一方面可以应对竞争。在这个目标下,当时的Twitter面临两种选择:
(1)自主开发短视频业务。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主动性强、可控,成本相对低。但开发周期长,而且效果难以保证,因此短期内很难实现。
(2)收购短视频应用。这种方式虽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成本,但门槛低,而且可以迅速见效,在短期内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。
权衡再三,Twitter决定通过收购的方式来拓展短视频业务。
3、收购尝试
Twitter进行了多种尝试,但效果均不理想。
在Vine推出之前,Twitter就曾试图收购Instagram,双方甚至达成了5.25亿美元加Twitter股票的口头协议。但Instagram没有给Twitter再次报价的机会,Twitter最终未能如愿,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。
从此以后,Twitter便与这个曾经的“好友”反目成仇,双方甚至掀起了一场全面的商战:Instagram切断了Twitter卡集成服务,禁止Twitter正常显示其照片;;Twitter则推出了自己的照片滤镜服务给与回击,这些举动都成为当年的热闻。
那么,既然收购Instagram失败了,还能收购谁呢?Twitter凭借其独到的商业洞察力和眼光,把目光聚焦在了一款还没有上线的产品上:Vine。
4、收购Vine的策略
为什么选择Vine?原因其实很简单:
(1) 产品尚未上市,时机正好,便于介入和后续操作
(2) 产品本身有特点:简单、轻巧、有创意,具有市场潜力
Vine的产品界面
然而,作为一家如日中天的社交平台,在收购之前,Twitter不得不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,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
(1) 如果收购了Vine之后,市场效果不好怎么办?
(2) 作为一家外部收购来的公司,如果Vine难以把控怎么办?
(3) 依靠整合外部资源来拓展或弥补自身能力,从长远来看是否仍然有效?
综合考虑这些风险之后,Twitter提前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进行应对。
对于第一个风险,Twitter采取的应对措施是,在收购之后,动用自己的资源把Vine“捧红”,让Vine迅速成为市场的爆款,这对于拓展用户、应对竞争、提升自身品牌都有好处。
对于第二个风险,Twitter采取的措施是,通过在业务管理、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调整,一步步加强对Vine的掌控,让Vine逐步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,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要求去发展。
对于第三个风险,Twitter采取的应对措施,不仅展现出了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策略思维能力,而且后来事实也证明,这正是Twitter的精明之处。作为一家拥有创新基因的互联网企业,Twitter不会甘于让别人来左右自己的命运,它不仅有意愿而且也有能力来掌控自己的未来。Twitter深知,靠整合外部力量来补充自身能力的做法只能是权宜之计,只有真正打造属于自己的视频业务能力,才是唯一的出路和核心竞争力。
所以,Twitter其实在最开始就坚定了自主开发的短视频业务的策略,只不过这需要时间和技术协同,而收购Vine不仅赢得了时间窗口,也能够从中获得技术支持,因此收购只是最终打造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和策略,是实现目标很关键的一步,但不是终点。
至此,Twitter收购Vine的策略已经比较清晰:以收购为手段,迅速将短视频业务补充到Twitter平台上,达到拓展业务、吸引用户、应对竞争的目的;同时,更为重要的是,通过收购为自主开发短视频业务争取时间,待时机成熟之后,再推出自己的短视频应用。这套做法是一个组合拳,可谓”一箭多雕”。
那么,Twitter到底能否将这个策略执行下去,并实现最终的目标呢?
(编辑:小酷)
扫码添加客服微信
扫码关注公众号
酷网(大连)科技有限公司
致力于为客户品牌提供完善解决方案
统一服务电话:0411-62888851